《沂蒙六姐妹》
蒙阴县野店镇有个烟庄村,村里有6个支前女英模,人称“沂蒙六姐妹”。她们是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
1947年5月初,孟良崮战役即将打响。150多户人家的烟庄,成年男子都随部队上了前线,连那六七十岁的老汉也给解放军带路去了。于是,这个山村便成了“女人国”。
当时,解放军在这一带频繁运动。慰劳部队,安排食宿,需要有人张罗;区上经常下派任务,需要有人操办。当时村里留下主持工作的指导员,因有腿疾,行走不便;而且,乡亲们为了躲避敌机轰炸,都疏散到山沟沟里去了,下个通知都要跑遍几座山,工作无法完成。六姐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大家经过合计,一致推举张玉梅当村长、伊廷珍当副村长,其他人分别担任文书、财粮员、公安员等职务。
解放军到了烟庄,她们帮助战士们支锅做饭、添米购菜,安排歇脚住宿……全部都办理得顺顺当当、妥妥帖帖,这让解放军的指战员们非常敬佩。随即,六姐妹的名字便在解放军干部、战士们中间传开了。
她们上任的当天,区上的通信员就送来了一道紧急通知,区上要她们村给解放军的战场凑草料5000斤,并要火速送往指定地点。乡亲们全村百十户人家,平时不消十分钟就可以集合,可眼下乡亲们都遣散在山沟里了,村里空空荡荡的,凑草料就得翻山越岭。于是,她们扛上秤,拿着账本,便上路了。那时,她们虽然年轻力壮,但毕竟都缠过脚,爬山实在不便。尤其是伊淑英,怀有身孕,也坚持和大家一起行动。一道道山梁,爬上爬下;一户户村民,通知动员。接下来,一担担谷草、一袋袋料豆由妇女们运至了指定地点。
她们完成了任务,拖着疲惫的双腿,刚走回村公所,又接到紧急通知,要她们在两天之内将5000斤粮食加工成煎饼运至前线。看罢通知,六姐妹都皱起了眉头:全村除了军属和老弱病残,能烙煎饼的不过70人。两天内每人要烙70多斤粮食的煎饼,其中要经过运输、分配、碾磨、烙成等七八道工序,能完成吗?可是,她们又转念一想:前线战士正在冲锋陷阵、流血牺牲,为了谁?决不能让亲人饿着肚子打仗!大家决定分头到四处山沟里发动群众。
妇女们都从山里赶回来。入夜时分,烟庄村各家各户又都亮起了灯,碾滚磨转,村里到处弥漫着热煎饼的香气。
张玉梅分配任务、组织运粮,一天没有顾上吃饭,晕倒在鏊子边。大家把她抬到床上,她醒过来后,又坐在鏊子前。公方莲由于连夜劳累,烙着煎饼的时候就打起瞌睡来,手被烫伤了好几处。六姐妹的精神感动了乡亲们,大家齐心合力,想方设法把煎饼按时运到了前线,送到了战士的手上。
5月15日,天还没有亮。村里就开进一队解放军。接着,担架队、伤员也纷纷到来。一时间又忙坏了六姐妹和村里的妇女们。正当她们为伤员包扎伤口、给战士们发慰问品时,又连续接到区上第三道紧急通知,是三批军鞋缝制任务,共计245双,要求5天完成。她们没有怨言,又默默地拿起了针线。
新中国成立后,六姐妹把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化作新时期爱党爱军的实际行动,积极投入到新时期双拥共建活动中去。子弟兵走到哪里,六姐妹关注的目光就跟随到哪里。她们总是从做好的鞋垫中选了又选,挑上几双满意的,给战士们寄去。
迟浩田将军曾题词:“沂蒙六姐妹,拥军情不忘。”2009年,一部以她们为原型的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公映,再一次感动了全国观众。为了展示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妇女在革命战争年代拥军支前、无私奉献的革命历史,2011年5月23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在六姐妹的家乡落成并对外开放。这成为人们铭记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的又一重要阵地。
(来源:闪电新闻客户端)
小鱼
德州市广播电视台FM92.9主播
编审:赵莹、曹冬
播音指导:赵莹、潘颖、曹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