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五一国际劳动节”
一个属于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
劳动人民是奉献者
是这个时代最美丽的人
没有哪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这个劳动节
让我们重温劳模故事
传承劳模精神

时传祥
一人脏换万家净
劳模精神永不过时
▲时传祥,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工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
时传祥,1915年9月20日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赵官镇大胡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0年,15岁的时传祥逃荒到北京,受生活所迫当了一名掏粪工。
新中国成立后,时传祥加入北京市原崇文区清洁队,用自己的双手,为首都的干净美丽作贡献。他无冬无夏,挨家挨户为群众掏粪扫污,“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高尚境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 。他倡导的“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的为人民服务思想得以经久传承。195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王为民
铁人式的好工人
▲王为民,临盘采油厂原采油一矿副矿长,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
1997年9月14日,王为民在进行一项革新实验时,不幸被从吊车上滑落的节能器砸中头部,以身殉职,牺牲时刚满48周岁,被称作“铁人式的好工人”。
1981年,王为民从济南钢铁厂调到临盘采油厂。他意识到,时代不同了,石油工人不能停留在出大力、流大汗的阶段。他下定决心,不管多苦多累也要掌握好技术。为此,他倾心技术革新,成功完成了30多项技术革新和5项国家专利。1989年,他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他获得全国首届“中华技能大奖”。
从全国劳模到革新能手,三四十个荣誉,几千元的奖金,他一分不要……有人统计过,在临盘采油厂的16年,王为民为社会和困难群众捐款,仅有据可查的就有3万余元。


袁敬华
折翼天使的“守护人”
叩开无声世界大门
▲袁敬华,山东省夏津县精华聋儿语训希望学校校长,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992年,十六岁的袁敬华高中毕业,忍痛放弃工作和读书的机会,不顾父母亲朋的反对,凭借自家的几间厢房、一盘土炕、一面镜子创办“精华聋儿语训学校”。
1997年,袁敬华能让“哑巴”孩子开口说话的消息不胫而走,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家里的房子全都用上了,父母的炕上,教室的桌子上,都住上了孩子,房子还是不够用。农家院里搭起了一间遮风挡雨的帐篷。
2002年,袁敬华的学生已近百名,渐渐地外市、外省开始有学生慕名而来。随着规模的扩大和办学的需要,在政府支持下,学校迁至县城开发区,类别增加到聋哑、智障、自闭症、脑瘫四类残疾孩子。
30年来,她开办特教学校,教授他们知识;建起医院,帮助他们康复;创办职业中专,教给他们谋生技能。现如今,已有近800个孩子亲切地喊她“妈妈”,而她也三十年如一日地秉持着那份善良,守护着残疾孩子的梦想。这些听上去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正是袁敬华真实的人生故事。

杨秀娟
弘扬劳模工匠精神
首饰“纳米”焊接的指尖舞者
▲杨秀娟,德州市德百集团客户部经理,全国劳动模范。
在三尺柜台上,杨秀娟勤学商品知识、精练焊接技巧,练就了“黄金熔点短时焊接”的绝技——“巧焊首饰”,开创了德百“焊接巧手”服务品牌,在广大顾客中赢得良好口碑,并带出了一支以“焊接巧手”品牌为代表的售后服务团队。
她悉心研究顾客心理、服务技巧、接待艺术等,把“亲情”融入服务中,并总结出“四到”服务模式,让顾客的每一次购物体验都成为再次光顾的理由。作为一名劳动者,杨秀娟通过劳模工作室这个载体,像一道光环照亮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向我们展示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魏德东
做现代化农业楷模
当农民致富“领头雁”
魏德东,今年51岁,现为临邑县富民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全国劳动模范。
自2013年起,魏德东成立了德州市首家家庭农场——德平镇富民家庭农场,开始带领农民探索土地规模化流转经营的新路径,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模式,种“活”了土地。他还将流转土地后闲置在家未外出打工的一部分人员组织起来,成立农业服务队,既保证了本家庭农场所需的劳动力,又解决了周边农户季节性用工缺乏的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魏德东积极探索,不仅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品牌,更带动乡亲共同致富,体现出现代农民博大的情怀。当下,农村外出务工经商的青壮年越来越多,而魏德东用行动证明,种地也可以成为一份体面的职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每一种伟大都由平凡书写
每一个奇迹都由奋斗创造
致敬最美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