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略网·奏嘛新闻8月16日讯 近年来,德州市加快构建现代水网,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安全基础,经过探索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效。8月16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副市长邵红双,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守学,市水利局副局长、三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赵传雷,市水利局农村水利科科长窦岩岩出席,介绍德州市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建设取得的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建设国家水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治水兴水对于我市这样水资源紧缺的城市来说,尤为重要。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印发《德州现代水网建设规划》《山东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围绕“缺水城市不少水、五十年一遇无大灾”目标,加快构建“三通六带”现代水网,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安全基础。去年8月,我市入选全省市级现代水网示范区;今年7月,入选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全国共10个,我市列第2位。
大家感受比较直观的有4大类项目:一是防洪排涝项目。完成境内徒骇河全河段治理,马颊河90%的河段完成治理,治理宁津宁北河、平原笃马河、庆云大胡楼沟、齐河中心河等14条中小河流,河道全面恢复“61防洪”“64排涝”设计标准,部分河段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疏通五大干流间9条分洪河道,分洪流量达到430m³/s。建设穿六五河倒虹吸、夏津漳卫南运河向马颊河相机分洪工程,有效解决武城、夏津引黄和排涝问题。二是灌区改造项目。完成潘庄、李家岸等6处大中型灌区改造,改善灌溉面积131万亩。三是城乡供水项目。新建杨庄水库、夏津北城水库、齐河玉秀水库、禹城施女湖水库、临邑第二水库、宁津第二水库6座平原水库,提升改造1.87万公里城乡供水管网,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100%。四是水网融合项目。实施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工程,建成130公里“水路林文景产”综合廊道,入选国家乡村旅游精品路线、黄河国家风景道典型段。实施城区河道引调水工程,建成一条国际马拉松赛道。实施三库连通引调水工程,实现沟盘河水库还湖于民。
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激发水利发展活力的关键一招,承担国家级试点11项、省级试点26项,重点抓好“三项改革”,大力推进节约用水。一是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宁津县、齐河县豆腐窝灌区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试点建设,通过终端水价、水权交易、精准奖补和节水奖励等机制,推动农业节水,促进灌区良性运行。特别是试行“滴灌+水肥一体化”模式,实现节水26%、增产17%。二是全市域综合水价改革。健全完善“成本监审、综合定价、水权交易、定向会商”等机制,实行长江水、黄河水等各种水源一个价,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三是节约集约用水集成改革。立足取、用、排水全过程全链条,实施水资源集成利用、水价集成改革、水权集成交易等“六项集成”改革,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当前,全市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0.64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2.98方,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2;城镇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7.99%,提前实现“十四五”目标。
一是治水理念领先。提出“三通六带”的规划理念,“三通”即河河畅通、河库专通、库库连通;“六带”即将河流治理保护与提升赋能相结合,一条河就是一条水资源保障带、一条防洪除涝带、一条生态宜居带、一条水陆畅行带、一条文化产业带、一条数字赋能带,通过“三通六带”把水串起来、把雨洪水蓄起来、把长江水用起来、把黄河水减下来、把地下水替代下来、把防洪能力提升起来,把水的综合效益发挥出来。去年11月,全国加快省级现代水网建设推进会到德州进行现场观摩,水利部对德州水网规划理念给予充分肯定。二是城乡供水领先。立足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优势基础,在全省率先提出城乡供水“三公开、一规范”,年底将实现全市水质达标率、自来水入户率、直管到户率3个100%,让老百姓都喝上优质水、放心水、幸福水。三是精细化管水领先。设置水预算基准额度,加强用水结构化配置,像管理财政预算一样管理用水预算,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今年7月,我市成功入选全国水预算管理市域试点,全国共6个,我市列第4位。
今年7月,我市成功入选国家市级水网先导区。请介绍一下,下一步水网先导区建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
在水价改革、城乡供水、水预算管理、水利保险等方面先行先试。一是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宁津、齐河豆腐窝灌区2个国家级,平原、陵城2个省级试点,最大限度挖掘农业节水潜力,为全国粮食作物种植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探索路径。二是加快推进城乡供水现代化。推动城乡供水由“五同”【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向“五化”【一体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专业化服务、智慧化管理、法治化保障】迈进,形成“三公开、一规范”工作模式,保持水质达标率、自来水入户率、直管到户率3个100%,确保我市城乡供水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三是推行全市域综合水价改革。对黄河水、长江水实行统一定价、统一配置、统一管理,工业、服务业用水不再区分水源,优化全市水资源配置格局,保障用水价格公平。四是推行全市域水预算管理试点。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五是全面推行工程建管保险机制。全市域推行安全责任、设备损坏、公众安全、养护人员等水利综合保险,通过保险机制提高水利建设运行管护抗风险能力。
据了解,德州市成功入选全国水预算管理试点,请问我市开展该项试点的背景、主要内容和预期成效有哪些?
赵传雷:2024年7月25日,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水预算管理试点地区的通知》,全国遴选确定了10个水预算管理试点,其中,德州市成功入选6个市域试点之一。
下一步,我们将利用2—3年时间,按照先立后破、积极稳妥的原则,以解决德州实际用水问题为根本目标,重点突出农业水预算特色,计划通过1个基准额度、3大用水行业、6项建设任务、双7管理指标,扎实开展试点建设工作,探索形成具有德州特色的“水预算”+“定额、计划用水、节余额度交易、综合管控”的“1+N”水预算管理体系,为北方缺水地区乃至全国同类地区开展水预算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德州模式”。
德州作为农业大市和缺水城市,农业用水占比70%以上,挖掘农业节水潜力,意义重大。近几年,水利部门在农业节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窦岩岩:近几年,我市年均农业用水13.9亿方,节约10%就是1.39亿方,相当于全市城乡居民一年的生活用水量,农业的节水潜力非常大。我们通过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减少渠道阻水及渗漏,提高灌区渠道输水效率,促进了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此外,去年以来,我们以宁津、齐河豆腐窝灌区2个全国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为抓手,健全完善了水价形成、水权分配与交易、精准奖补等“六项机制”,引入社会资本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蹚出一条粮食作物种植区节水、降本、增效、促管的新路子,经验得到水利部的肯定。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宁津、齐河豆腐窝灌区已分别完成改革面积32万亩、4.2万亩,下一步,我们将扩大机制落地范围,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加深改革深度与广度。
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直接关系全市400多万农村群众生活质量,我市该项工作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请介绍一下有关工作情况。
窦岩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供水保障工作,始终坚持将其作为优化公共服务的惠民工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内容,坚持城乡统筹、规划引领、整体推进、均衡布局,按照“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城市化”工作思路,大力加强城乡供水工程建设,累计建成水库19座、正在建设的还有5座,建成规模化水厂24座,铺设供水管网10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一县一网、双库双厂”的供水格局。德州在全国率先实现整市域城乡供水一体化,自来水普及率、规模化供水率、水质达标率均实现100%,全市人民喝上“同源、同网、同质、同监管、同服务”的放心水。
自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德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农村供水保障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城乡供水一体化优势基础,在全省率先部署开展农村供水“三公开、一规范”工作,就是利用1年时间,实现水质达标率、自来水入户率、直管到户率3个“百分之百”,今年年底前向全市农村居民全面公开,全方位接受群众监督,在公开中补齐短板,在公开中提升标准,在公开中取得群众信任,将统计数据的100%转变为群众认可的100%,进而推动我市城乡供水实现由“五同”到“五化”的新跨越。目前,陵城区、禹城市、临邑县先行先试,已经率先推开“三公开、一规范”,其他各县市区也正在有序推进。
(德州市广播电视台奏嘛新闻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