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山东省委网信办、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黄河河务局主办,济南、淄博、东营、济宁、泰安、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市党委网信办协办,山东广播电视台承办的“沿着黄河遇见海”(第二季)暨“千秋一河大潮阔”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于10月9日-11日在山东举行。来自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山东省内网络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将赴济宁、聊城、菏泽一线,通过蹲点采访的形式,探访黄河文明,寻根齐鲁文脉,让世界通过黄河文化进一步认识山东、读懂中国。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边缘的冲积平原,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流经此地,又多次改道而行形成了30万亩沙河地。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以桑治沙的历史和农耕文明,并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如今,夏津县坚持生态、文化、农业发展三位一体,在保护好这片古桑树群的同时,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每到周末或者假期,夏津县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农耕研学游都会吸引不少孩子前来打卡体验,穿梭千年古桑林,探寻农耕文明,寓教于乐中收获满满的知识。
夏津县小学生季承戈告诉记者:“听老爷爷说,这些桑树浑身都是宝。我想要保护它们,把它们传承下去。”
夏津县地处黄河故道,因桑树根系深、耐干旱,当地一代又一代人把它作为防风固沙的主要树种,在清朝,桑树种植的面积一度达到8万多亩。历史记载“此间树木繁盛,援木攀行二十余里”。食不果腹的年代,桑树给了这片土地和老百姓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夏津县创建黄河故道国家森林公园,并专门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制度》,对2万余株古树建立档案,签订管护责任书,给农户发放古树补助,由政府和当地群众一起维护。2018年,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收录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桑树保护、扶壮等进一步提速。
古桑树群重新焕发了生机,怎么才能提高村民的收益呢?夏津县建立桑产业研究发展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围绕古桑树全身研制出了桑椹干、桑椹酒、桑叶茶等200多种产品,发展起100多家加工厂和合作社。从深加工到农文旅融合,以往不值钱的果子,如今也“身价倍增”,成了百姓的致富果。
夏津县苏留庄镇西闫庙村村民闫法强说:“还是古树打得多,一棵树能卖五六百斤桑椹果,打下来不愁卖。五十多棵古树收入了两万五千元,有花的、有吃的、有存款,老百姓心里可高兴了。”
虽然桑椹果易得,但另一宝贝桑黄却很难求,它只在百年以上的古桑树上生长。眼下,夏津桑产业研究院通过采集桑黄的野生菌种,分离菌丝,人工模拟桑黄自然生长的温度和环境,用一颗小小的野生桑黄,就能实现几十万、上百万桑黄菌包的人工繁育。
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研发部主任孔维玺介绍:“桑黄是伴随着夏津这片古老的桑树而生,所以说只有这片桑树保护的好,野生的桑黄才能持续生长,才能为我们整个桑黄产业的前期原种的选育、保存提供一个条件。”
今年,夏津黄河故道桑黄还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夏津县已建成桑黄种植基地及桑黄保育区,实现了国内最早人工驯化栽培桑黄,年种植桑黄500万菌棒,年产桑黄子实体100吨。目前,夏津县桑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亿元。
夏津县副县长骆伟表示:“依托黄河故道生态资源优势,进行桑产业全元素产品开发,加快“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以沙生绿,以绿生金,擦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桑树群金字招牌,让老百姓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