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临邑现场会召开,会上发行《德平镇志》《前杨村志》。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冀祥德,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史志研究院)院长赵国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景文新出席。
参观德平镇小城镇建设现场。
目前,德平镇拥有民营企业21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1家,拥有个体工商户2600余家,形成了以铸造、纺织、面粉加工、化工、建材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发展体系。全镇已建成龙泉御园、富丽家园等七个居民区,居住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入住居民3万余人。
参观德平镇党建活动中心。
近年来,德平镇按照“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产业相融”的原则,把全镇村庄布局调优、班子调强。全镇由134个行政村逐步优化调整为32个联合支部和一个社区联合支部,调整后的新村人口规模平均在1400人左右,目前共有15个已经实现社区居住的村在德平镇龙泉社区联合支部办公。
前杨村史馆揭牌、前杨村志发行暨争创全国名村志启动仪式举行。
省派前杨村党支部书记崔磊介绍基本情况。
《前杨村志》发行赠送。村志编写离不开前杨村村民的积极支持与广泛参与。编委会邀请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召开20余人次座谈会,讲述前杨村的发展历史,了解前杨村古今变化、历史史实、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精神文明、人物习俗等。村干部在志书的编纂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翔实的资料,村民自告奋勇,积极提供史实线索。多名村民为村志的编纂撰文送稿,为村志的编纂付出辛劳。
家风家训赠送。
前杨村史馆揭牌。
参观前杨村史馆。
前杨村在村史馆装满乡情和故事。2018年,建成了前杨记忆馆,今年,改造提升为村史馆。村史馆镌刻前代印迹,彰显当代风格,呈现了前杨村风景之美、生活之美、民风民俗之美。围绕家风传承,讲述大事小情,增强价值认同,古今一脉相承、家国一体相通,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提高传播力。
第五届全国名镇论坛暨第四届全国名村论坛临邑座谈会召开。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秘书长、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冀祥德讲话。
临邑县委党史研究中心主任修广利汇报临邑史志工作情况。
省派前杨村党支部书记崔磊介绍村志和村史馆情况。
省派小庞村党支部书记张云震介绍小庞村扶贫扶志情况。
德平西汉设县,自五代后唐至1956年撤县设镇前一直为县治驻地,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原德平县历史上共有明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光绪及民国期间七次编修县志。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德平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7年11月,镇党委政府为保留乡土文化记忆,记录德平历史变迁及发展历程,从存史、资政、垂鉴、育人的角度出发,决定编写德平镇志,反映德平悠久灿烂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主题。2019年9月,德平镇志进入编纂阶段,并于2020年2月形成“第一稿”,采用纲目体,遵循突出亮点结构灵活而不失志体,语言生动而不失端庄,图文并举。经过后期调整,并对德平历史文化等重点突出部分进行搜集撰写,于2020年8月21日完成样书制作。
前杨村杨氏祖先是在明朝由山西省洪洞县迁往河北枣强县,又由河北枣强县迁移至此。最初杨氏先祖杨东山带领三个儿子途径点将台旧址,杨东山登台举目远眺,发现此处河水丰润,土地肥沃,适宜农耕,便在此落户,取名杨家村,后为了区别村北另一杨姓村庄而改名前杨村,后沿用至今,这便是前杨村的由来。
每个村庄都是一部历史,前杨村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品格。《前杨村志》启动于于2019年8月23日,全书67万字十一个编目:基本村情、村民生活、农业生产、村域经济、党政群团组织、军事、教育体育卫生、特色化、风土人情、乡村振兴、人物。收录图片800张。上限自明朝洪武年间,下限至2019年12月,个别重大事项延长至2020年。编纂过程中,对前杨村史实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求是求实,严肃认真。经过走访、座谈,收集大量的资料,作为编纂村志的基础资料。在编纂中,横不缺项,纵不断线,认真进行编写。后根据《中国名村志基本篇目》大纲要求,对篇章条目,进行调整,博釆广议,斟酌文字, 梳理章节,增补内容。《前杨村志》终成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