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里的大集,俗称年集,是最热闹的。人们忙着到大集上“扫货”,也去感受浓浓的年味儿,让这人间烟火气抚慰一年的辛苦。大集,不仅仅是一个集聚卖和买的市场,也是乡村百姓的快乐源泉,里面藏着他们的精神密码。
莒县九里坡大集上,前来赶集办年货的人络绎不绝。(莒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一)
赶集在全国各地都存在,南方称之为“赶场”,粤闽浙沿海多叫“赶圩”,云南一带则习惯称为“赶街(gai)子”。赶集是北方的叫法。
赶集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固定的交换时间和地点,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经常出现不公平现象。到汉朝初年,陆贾和陈平两位著名政治家,根据当时的情况制定了规则:各村镇每旬逢“三、六、九”或“一、四、七”或“二、五、八”上集市交换物资。集市上还设立了公证人,以叫价评议。赶集逐渐兴盛起来。
“纷纷车马客,如集市人博。”北宋黄庭坚的这两句诗,将古代集市的繁华描绘得栩栩如生。清代的刘鹗在《老残游记》里写:“每月三八大集,几十里的人都去赶集。”
枣庄市山亭区的徐庄大集有300多年的历史,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如赴盛会。(来源:齐鲁壹点)
为什么叫“赶”呢?那是因为过去交通很不发达,而集市一般时间较短——长不过一天、短则半天,所以得赶紧去,晚了就赶不上了。
集市上的商品五花八门,像是把乡村所有产品的精华都聚过来了,跟个博览会一样。但分区摆摊,井然有序,卖布的不会插在蔬菜摊中,卖鱼的不会靠着卖鸡的,卖筐的也只会和卖簸箕的搭邻居。
在这里,人们把自家的粮食、果子、鸡蛋卖了,换成钱,再买回自己需要的东西。
集市上有很多手艺人,磨刀的、锔锅的、编筐的、“吹糖人”的,还有货走南北的小贩,对他们来说,赶集是生计。
四时控制耕作年庆,集市调配日常丰俭。三五七天一循环的大集,调节着乡村生活的节奏,让家家户户在物质的丰足与消耗中,循环往复成日子。
故而,赶集,算得上人们烟火日常里的一件要事、盛事。
红红火火的东营“黄河大集”带给每个赶集人喜悦和温馨(来源:海报新闻)
赶集大抵是过去小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了,不见得非得买什么东西,只要能去玩,就足够让人兴奋了,远比现在的孩子对游乐场的向往来得唯一。如果能再买点好吃的好玩的,那回家的路上是要乐“疯”的。
青岛王哥庄大集上,市民精心挑选春联,许下对来年的美好愿望。(来源:闪电新闻)
置身集市,周围是一声接一声的叫卖声,但就是啥都听不出来,王小波叫它“难以形容的喧哗”,很神奇。在集市上买东西,货比三家、讨价还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过程。
即使不买卖东西,人们也喜欢去赶集,去看看人,看看热闹,漫长的岁月就有了喘息,终日的劳作也有了短暂的休憩。
(二)
农村人可以不记得日期,但哪天赶集会特别清楚。因为赶集不只是做买卖,它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平常,大伙儿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耕着自家的几亩地,打交道的也不过是墙那边的“他婶子”和屋后头的“他嫂子”。而赶集,大概率能遇上不常见的熟人,少不得热络络地聊几句,聊聊家里、地里和村里,互相说说知道的新鲜事,如果有时间,还可能聚在一起吃顿饭。“我来赶集买点东西,路过门槛顺便串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在我的记忆里,姥爷每次去我家都是赶集的日子。他从集上买了东西,拿给我们姐弟,然后蹲在院子的老树下吸袋烟、喝杯茶,然后就回去。现在想想,他老人家应该是想我们了,借此来看看。那时的农村,平常没事不大兴常去闺女家走动。
淄博市博山区池上镇“池上大集”开集,人流如织。(摄影 刘国峰)
赶集日是乡亲们的大日子,大伙儿都穿着平时不常穿的“见人”的衣服,收拾得利落整齐,挑着担、推着车、提着口袋、挎着篮子,在路上汇成人流。
人群里也有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如果打扮得特别出挑,大概率是去“看人”。媒人提了亲,约双方到大集上,躲在哪个角落里偷偷打量下,或者装作不经意地“擦身而过”,䁖两眼。当然,也有借机去“碰”缘分的。
赶集,调节的不光是家家户户物质的丰俭,还有乡亲们心灵的节奏乃至人生的节奏。它就像厨房里的佐料、四季里的节庆,必不可少,亦功不可没。
(三)
“买年货,过新年,开开心心一整年。”赶年集是更隆重的事情。
过去有首民歌,唱出了赶年集的喜悦劲儿:“从春忙到大秋里,腌上了咸菜忙棉衣,杂花子粮食收拾二斗,一心要赶乐亭集。乐亭南关把粮食卖,卖了粮食置买东西,买了江南的一把伞,又买了圆正正的一把笊篱。槐木扁担买了一条,担粪的荆筐买了两只,零碎东西买完毕,饸饹铺里拉驴转回家里。”
唱的人美滋滋,听的人也喜滋滋。
在聊城市茌平区胡屯镇“黄河大集”上,人们买春联、置年货,红红火火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摄影 马红坤 孟庆峰)
忙碌了一整年,这是犒赏自己的时刻。大集上,卖东西的星罗棋布,买东西的摩肩擦踵。鸡鱼肉蛋都备下,春联鞭炮得购齐,老老少少都扯身新衣裳,再买两个小马扎,西墙上最好贴两张招财画,另外再买个日历牌……
当所有东西都备齐了,除夕夜,一家人齐齐整整地团团坐下来,吃着一桌平时难得吃到的好菜肴,说一说平时来不及说的话,守来新的一春,醇厚的幸福便在心里一直蒸腾。第二天,全家老小穿得精精神神地去拜年,看着满街满巷的红彤彤,听着悦耳的吉祥话,过往的一切不快、不顺和不好便都抖搂掉了,顿觉人间值得、人生值得!
赶年集,赶年集,赶的是集,追的是年,迎的是春,那是张开双臂向上的姿态。春山可望!
如今,科技越来越进步,超市越来越方便,网购越来越发达,似乎什么都不缺了,但就是没有赶年集的那股精神那股味儿。
或许正因为在超市、网上置办年货只剩下“买”,所以近年大集又开始复苏。就连在城市里,都开始有集市出现,在城里赶不上集的,驱车去城郊体验,哪怕来来回回只买回一把小葱或者两块豆腐。赶集,成为都市人快速、疲惫生活中的偶得惊喜、精神回归。
乳山海洋所镇“黄河大集”上的乳山牡蛎等特色海产品吸引着游客和消费者的目光。(摄影 宋晓宁 辛戈)
今年,山东推出了“黄河大集”,齐鲁风物“聚集一堂”,火爆全网,馋得外地网友“流哈喇子”。我想,那“勾魂摄魄”的肯定不止琳琅满目的山东好品,还有提振乡村文化之魂触发的乡愁,以及构建“人来人往的交往阵地”引发的共鸣。大集上那荡漾的烟火气里,有每个人的记忆,每个人的故事。
走遍天南海北,逛遍网上网下,最熨帖人心处,还是大集上的人间烟火。
曲阜市石门山镇“黄河大集”上热闹非凡。(摄影 杨国庆 祝超群)
这是属于中国人的大集。
中国年到了!